干燥设备多种多样,如何评估其性能是一个综合问题,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的热效率分折,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的火用分析,干燥的环境负荷分析。这是发展高效节能优质低污染先进干燥技术的要求。
热效率和火用 效率是从用能的量和质两方面对干燥系统进行分析。现在评价干燥设备(系统)主要考虑能量利用的量,主要有单位失水能耗(3350~6280kJ/kgH2O)及热效率(30%~50%),是环境条件下能量中理论上能够转变为有用功的那一部分。火用分析法试图在干燥系统设计中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热力和经济学计算方法,目标是使整个系统设计最优化。
对于热风干燥系统,损失最大两项是排风物理火用 损,其次是温差传热火用损。节能方向首先是要考虑利用排风热量,其次是要设法降低传热温差,要大力提倡使用低品位热源,利用太阳能和工业余热,采用热泵除湿热风循环技术,发展组合干燥设备,采用组合干燥工艺。排风余热回收可节能10%-15%。
蒸汽传导加热系统一般采用节流减压的方法调整供汽压力适应设备要求,造成能量贬值,而且还会使冷凝水难以通畅地排出,从而降低了换热设备的强度。热泵冷凝汽的回收供热替代传统的蒸汽系统可以节能降耗,对造纸烘缸来说可节能15%。
在我国干燥热源使用热风炉很普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考虑,热效率很高,达65%~75%,但火用效率要低的多(尤其是高温干燥),从用能品质来说是很大的浪费。尽量发展中低温干燥设备,虽然初期增加设备的投资,但对于降低干燥成本、能量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
同时有蒸发浓缩、干燥等多种用热设备的企业,还可应用过程集成方法的网络优化和窄点(狭点)技术进行优化设计。
总之,余热回收、中低温干燥、组合干燥都会带来设备的增加与增大,使初期投入增加,因而必须与干燥成本统一考虑,这正是现代干燥技术面临的综合课题。从现有技术水平看,增加的设备投入在3个月到一年之内均可回收,对于中大型干燥设备系统,其效果是很明显的